网站首页 > 成长园地 > 家庭教育

一碗挂面

【时间:2022-01-04】【阅读:1454次】

                                                         王  巧 

         大概有10年没有买过挂面,更没有吃过挂面,今年冬至那日,我却给自己煮了一碗挂面。

          冬日的夜晚总是来的比较匆忙,刚下班,外面已是灯影婆娑。厂门口还是比较热闹的,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粑粑、年粑粑,挂面、现做的挂面,可谓应有尽有,有点像春节打年货的感觉。

        对于挂面,我太熟悉不过了,它伴随我整个童年到青年。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爷爷那里,继承了做手工挂面的手艺。那可不是一般的力气活,或者说是技术活。做法看似简单,其中的门道却也很多。

        记得每天放学回家,父亲都是把收音机放在旁边,全神贯注的听天气预报,有时还不放心,听不同台播出天气预报,来加以确认。然后在称好盐,配对好足够的水,倒在一个大大的面缸里。这时我一般都是抢着拿起几根面筷子,按一个方向吃力在水里搅动,看水里打起一个大大的漩涡时,盐也融化的差不多了。父亲再把50斤面粉倒进面缸里。此情此景,我仍记忆犹新,尽管是大冬天,父亲也是汗流浃背,当时我可能没什么体会,长大后,有时揉个小面团,蒸点馒头,都是揉的胳膊酸痛,想想父亲那瘦小的身材,那么一大缸的面,要把它揉成光滑的面团,那该要出多大的力气。

面团揉光滑后,醒发一会,把它摊平在一块很大的面板上,父亲会用一个瓦碟打圈把它切成有婴儿胳膊那么粗细的面条,那时只要我写完作业,我都会帮着父亲,父亲认真的一遍一遍的,把面条在面板上揉搓拉长,我乐此不疲一遍一遍的,把面条一圈一圈盘在面缸里。直到那面条有手指粗细才算告一段落。每次结束前父亲都会慢慢站起来,扒着面缸确认,我盘的深粉紧密,面条的粗细深粉合适,确认都蛮好,才松口气。然后弯着腰,一边走一边用手轻轻捶打着自己的后背,去拿盖面缸的塑料布。

第二天,大概凌晨3点多钟吧,父亲就得起床,把那盘好的面条,一圈一圈绕在2根面筷子上,然后挂在有面筷子宽度,专门用泥巴砌的长方形的小仓里“养”着。

       当太阳公公露出笑脸时,挂面架子就搭好了,一个个面筷子插在面架子横梁上的小孔里,父亲轻轻的,慢慢的拉试着面条,原一根根小手指粗的面条,竞神奇的慢慢变成了如丝般精致。那一排排雪白纤细的挂面,层层叠叠,朦胧中,我看见父亲缕着挂面和那张略带疲惫的笑脸。

        吃过午饭一会,挂面就可以慢慢下架子,收回来了。父亲还经常推着板车去卖挂面,有时我也会缠着和他一起去卖挂面,父亲的挂面不用吆喝,好像人家都认识父亲一样,大婶一句:王师傅卖挂面来啦,不用走动,就在那一个村庄准能卖完。父亲总是笑呵呵,那称杆总是高高翘起,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没有上过学的父亲,对于小麦换挂面的换算,我到现在也算不清楚,他怎么就能马上准确的算出来。我还问过父亲,怎么人家都喜欢吃咱们家挂面,父亲说,这和你读书差不多,你用心学习,学习肯定不会差,我用心做挂面,挂面当然好吃啦!

        父亲在他60岁时,因病离开了我们,距离现在整整10年。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吃过挂面,每每听到大街上有卖挂面的吆喝声,我都近乎失魂落魄,那挂面多像父亲当年做的挂面啊!我不敢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根根雪白纤细的挂面,是我心里无法弹起,最脆弱的一根弦,我把那份思念放在心底,默默的揉搓着。

      今天冬至,很多地方都有上坟的习俗,我未能回去看看父亲,10年里,我第一次给自己煮了一碗挂面,清澈的汤,雪白的面,在那热气腾腾笼罩的一片思念里,我贪婪的吮吸着,那是我多么熟悉喜爱的味道啊。

                                                            安徽富光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