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爱工作 > 风流人物
希望事业关工心 ——潜山市王河镇关工委叶庆楼先进事迹
【时间:2023-04-21】【阅读:878次】
从天柱山蜿蜒而下的皖水中流,有一片土肥水美的圩区,这就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也是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烈士芮兰生的故乡——潜山市王河镇。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常常挟着公文包走村串户,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接交流,他便是退而不休、原王河镇老农技员、现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叶庆楼。2020年被安徽省关工委、省文明委、省老干部局表彰为先进个人;2015年与2022年相继被安庆市关工委、潜山市关工委表彰为先进个人。
笔者慕名拜访,他正忙着把刚收到的《中国火炬》送往各村各校,叶老说十年来每期《中国火炬》及各级关工通报,他都必读,从中学习党中央、习主席关于关工工作的指示、各地关工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也通过送杂志,向村、校领导了解情况,沟通工作,一举两得。笔者问他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这么不妨闲(方言,意思是不愿意在家休闲),他土腔十足地说:“黄忠八十不服老,我一个老党员为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呀。”
爱心常在人不老
叶老早已退出上班族的行列。但自从2013年担任王河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人们常常能在镇政府办公楼见到他。王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关工委工作,安排一名在职副书记主抓,为叶老的常务工作提供方便,实现了五有,即有专班领导与队伍,有办公室及相应设备,有经费保障,有制度考核,有活动落实。叶老则坚持每周用2-3天投入关工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安排,五老“滚雪球”,为组织并发挥“政治、经验、威望、亲情、时间”等五老优势下足了功夫,到2022年底已经为全镇433名常年仍在乡村居住的五老建立了档案与联系,自己率先示范,发挥余热,在理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向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受到好评。
叶老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8岁时父亲去世,奶孙三人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幼年时他随母乞讨,帮工看牛,后得到党和政府的扶困救济才读完初中,但因母病而不能继续升学读书,只能回乡务农;他坚持钻研农业技术,终于在1983年通过考试加入了农技队伍,并担任农技站负责人,1985年光荣入党,1991年取得中专文凭,1999年获批农艺师;20多年来,他踔厉奋发,为王河地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防治病虫害等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中国科协与农业部的“全国农村科普员”“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
“我们这里是皖河流域的鱼米之乡,皖河是从皖山即天柱山流下来的,历史上皖公爱民的故事代代相传,我把爱心传递给下一代,责无旁贷”!叶老向笔者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
精心育苗胜种稻
“稻要长,苗要壮,教育儿童要抓小”——这是叶老的口头禅。
改革开放后,王河地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者很多,需要关心照顾的青少年不少,尤其是偶然失足的“问题少年”更需要加强正面关爱与教育。有一少年(隐去真名)触犯法律受到公安部门的管教,送回村里帮教,叶老从关心未成年犯罪的责任出发,找到该村关工委的几个老同志,共同帮助这位失足少年,让他从思想上改过自新,随着年龄增长,叶老又牵线该村外出经营有方的成功人士带他一道去锻炼谋生,终于在生意场上找到了成功之路。
在镇关工委办公室,叶老打开登记册,全镇留守儿童488人逐一登记无误,叶老腿勤口勤,暑假里防溺水,平日里防交通事故,六一儿童节筹措礼品,他都一一落实,他特别留意留守儿童的表现,有什么不好苗头及时予以疏导;把困难学生的状况及时反映到镇、村,争取资助。叶老非常关注与支持王河街道“许玉芳留守儿童之家”,自己多次走进课堂,讲述革命斗争史、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发展史;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勤奋刻苦学习是成功人生的最佳途径,崇仁向善、孝义持家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如此培根铸魂,果然使孩子们入脑入心。叶老还利用自己农技之长,联系红光村青年农民徐义海,帮助他兴办家庭农场,早年曾指导他稻田养鸭,一举两得;近年又帮助他联系安庆农科所搞到优质红糙米稻种,种植生产薛家岗牌红米,并以其为主要原料酿造红米酒,这种红糙米的硒含量为普通米的40多倍,享有“补血米”“长寿米”之誉,在上海举办的安庆名优农产品交易会上特受追捧与欢迎。
热心跑出五老群
王河镇是潜山市的南方大镇,现有人口5.8万,16个村和一个居委会,中小学生2600多人。要实现关工委工作全覆盖,需要动员更多的五老来参与。为此,叶老以各村老年协会为联系点,从中物色人选。在河镇村叶老发现退休镇干、原金榜村书记余锡海经历丰富,当过兵,办过企业,担任过省市人大代表,声誉好,威望高,于是就推荐他到“许玉芳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传红色基因:“小铁锤,十五岁,闹革命,不后退,小小年纪夺英魁”,余老有趣的讲述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特别是讲到本乡本土的革命烈士芮兰生的事迹时,更令人肃然起敬,芮兰生曾在家乡兴办广佑学堂,开展地下工作,传播马列主义,1929年底担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参加请水寨暴动;起义失败后,不幸在南京被捕,1934年,被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4岁。叶老、余老常常以身边这样的英雄事迹为教材,给留守儿童之家讲课,使孩子们倍受鼓舞,从小就坚定了为国为民谋未来的远大志向。
“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如今叶老虽然快满78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健声朗,他乐呵呵地说:“习主席指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做的是希望事业,当的是关工人,这不正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嘛!”
(潜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