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让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浅谈如何促成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 迎江区青少教育论坛论文 长风将军小学 李春

【时间:2015-11-09】【阅读:2798次】

让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浅谈如何促成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

迎江区青少教育论坛论文 长风将军小学 李春

 

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其成才的关键,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也在与时俱进,在这其中,就难免受到不良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思想的变化,从而导致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缺失。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人生的成败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使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人正常交往,这些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同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中小学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担负着重要职责。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不了解。这点,我们在农村学校就能深切体验到:由于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匀,艺体科等德育课专业教师的缺乏,往往一个教师身兼数职。为了应试不得不以语数英为主,因为不专业不教或者少教,这样必然导致品德教育的乏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行为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因此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积极促成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

爱国敬业是基本要求。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少年也应该有梦,这个梦应该是为国争光,为自己争气。从小就有爱国情怀,长大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于社会,这就是良好品德之所在。

诚信友善是内在要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把诚信视为人“立身进业之本”,要求人们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有诚心有善心更是良好品德的具体体现。

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爱而不溺爱”,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父母亲应与孩子共同观赏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懂得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的举止言谈。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引领作用。社会环境的净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校育人的“小环境”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此,一是要加强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网络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网上一些有害信息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要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养育的主要土壤,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家庭、学校的教育进行监督。我们要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营造培养孩子优秀品德的良好环境。

社会各界应该努力促成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让其美德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以此美德助圆中国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