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成长园地 > 家庭教育

浅谈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必要性

【时间:2016-02-24】【阅读:2712次】

浅谈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必要性

    学校办家长学校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有的同志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历来是学生念书的地方,家长为什么也要来念书?”这里我想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参加学习的必要性和增强参加学习的自觉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商讨。

一、明确“两种关系”,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是学生与家庭的关系。毫无疑问,学生在家庭是父母的子女,是家庭的孩子,是家长的希望。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监护人,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孩子在0—18岁阶段主要依赖于家庭,与家庭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小的时候,孩子总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妈妈说的”。妈妈说的话,常常是给孩子讲“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哪样能干,哪样不能干”、“这是什么,那是怎么来的”。妈妈说的话,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妈妈说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圣旨,无论对与错,孩子常常深信不疑,而且印象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不仅是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父母与孩子既是上下辈的关系,也是家庭教育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因为从孩子一出生,你就已经在为孩子当老师,每天都在絮絮叨叨地为孩子上课。至于你这个课上得怎么样那是值得慎重的问题,不能出现误导。所以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第二种关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说起教育,一些人想到的可能只是学校教育,这很不全面。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它们需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支撑。它们的目的一致,但承担的教育任务和采用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社会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构建。而家庭教育则侧重于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做人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小学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负有同等的教育责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孩子如果哪里不好,不能认为都是学校的责任,应该还有个“子不教父之过”的问题。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全方位的教育责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0—18岁的青少年儿童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家长应当按照家庭教育的要求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且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否则,靠学校单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材是很困难的。孩子在学校接受5天的正规教育,如果放假两天在家里接受的教育与学校不相符,就很容易产生5+2=0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二、明确“两个需求”,认识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是孩子基本素质的需求。现在的孩子再过10几年、20多年就是家庭的掌门人,是社会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的主人。他们能否为家庭撑门面,能否为国家做贡献,取决于他们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哪里来?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从小就开始培养,逐步积累起来的。基本素质的养成要依靠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今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国家公民。有人说“我没有读什么书,也当了老板,也发了财”。这种人的确存在。他们是后天磨炼出来的,吃了不少苦,也接受了不少的教训。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缺少文化,知识面比较窄,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发展的潜力不大。那种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不出事就行”的思想是对孩子今后前程的不负责任。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既使达不到,也要有一个好前程、好归宿,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必须加强对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

第二,是孩子未来安身立命、创业建功的需求。俗话说,幼小看苗,从小看胚。建房子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0—18岁是人的一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十分关键。从家庭教育的层面看,过去有人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家长素质不好,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出现“老鼠生儿打地洞”的情况。当然,我们现在的家长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较好的基本素质,一般不会出现“老鼠生儿打地洞”的现象。但是应当注意到,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头脑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老的教育观念和老的教育方法。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孩子却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孩子。如果我们继续用老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就会有偏见;用老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孩子就会发生矛盾。存在的这种偏见和矛盾势必影响孩子打基础。

我们的家长可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小时候,我们既要上学,又要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劳动活。做得多了见识就广,习惯也就好,长大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要强一些。而我们现在有许多孩子在家里除了做作业、玩手机就什么事也不干,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这种养尊处优的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孩子不可能永远躺在妈妈的怀里,迟早总要自己去面对社会。有人说“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今后就容易懒散”、“孩子从小不以小事为重,今后就难以成大事”。这应当是很有道理的。未来的社会是发展迅速、变化激烈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孩子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马上就能找到工作,而有的孩子尽管成绩好,但几年都难找到好的事情做。这里就有一个行为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孩子学业,也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怎样做人、怎样自理、怎样与社会打交道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训,尽可能地为孩子未来安身立命、创业建功打基础,做准备。否则有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仅对家庭对社会难以作贡献,就连基本生存都有困难。

“两个需求”是孩子的需求。为了孩子的需求,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为孩子铺好路。学校教育有专门的场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那么家庭教育呢?家长就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没有做过和尚就不知道头冷”。对于每一个开始担任家长的人来说,家庭教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压力。因为在此之前他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也没有这方面的体会。所以要搞好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家长就需要参加学习,接受再教育。家长学校是专门为家长开设的,是家长参加学习,接受再教育的一个平台。它的任务就是研究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现代化的家教观念、家教知识、家教方法的培训,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当好家庭教师,以适应现代化发展中的孩子。所以办好家长学校十分必要,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也十分必要。

三、认识“六种状况”的不良影响,提高参加学习的自觉性

我接触的家长,有一些人对孩子,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的孩子的表现感到头痛。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六种状况”的影响。

第一种状况是压制型。许多家长使用的是世代传承的老办法。上一代怎样教育我,我就怎样教育子女,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严厉管教出成绩。只当孩子的长辈,不做孩子的朋友,长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除了要钱,有话也不与家长说。因而家长不能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孩子,更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这种老办法,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因为不太明事理或者敢怒不敢言,可能管点用。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孩子的知识面增长,逆反心理增强,与家长常常发生矛盾。有的孩子反正听骂声听惯了,也就那么回事。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变得皮条了。有的孩子性格内向,特别是十几岁的女孩子非常要面子,如果我们不注意方法,动口就骂,举手就打,很容易出现其他问题。

第二种状况是放任型。有的家长认为家庭不需要什么教育,生、养、教都是自发的。因而有的父母自己忙自己的,有的父母自己玩自己的,对孩子不闻不问。以至于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也不觉得,久而久之拖成大的毛病。发展到后来就是家长想管也难,孩子自己想改也难。

第三种状况是纯留守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家里由祖辈带,成为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难见面,给点钱就了事。而爷爷奶奶呢,由于有代沟,与孙辈难交流,想管管不住。于是一些爷爷奶奶的任务就是只管孩子“吃饱、穿暖、送到校、接回家”。因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孩子放学回家后就成为自由人,象风筝一样随风飘,近朱者就赤,近墨者就要黑。有的孩子因为无人问而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

第四种状况是拔苗助长型。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但是每一个孩子不可能都一样。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强调孩子要有好成绩,少一分都要受到责罚。结果产生的是拔苗助长的效应,给孩子的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很大伤害。诸如,有的孩子生理有问题,智商不够好;有的孩子心理有障碍,思想上有问题;有的孩子身体微量元素超标,有好动症;有的孩子玩心太重,往往身不由己。如果家长不从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孩子的学习就难以进步,再怎么压也无济于事。

第五种状况是溺爱型。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带孩子,使社会产生了普遍的溺爱现象。孩子放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掉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使一些孩子养成了骄、娇二气,听不得批评,吃不得苦,耐不劳,不思进取,高高在上,看不起人,一切以“我”为中心。家里来了客人,甚至是长辈,他连招呼都不打。这些由于溺爱而产生的现象,对孩子今后在社会上做人不能说没有影响。应当说,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不能没有爱。但是溺爱对孩子不利。有人说“过分的爱是对孩子的摧残”。拿破仑说“不能使你发奋的爱不如不爱”。这些话是很有哲理的。所以,爱要有尺度,要有节制。

第六种状况是家庭环境影响型。0—18岁的孩子长期与父母与家庭生活在一起,父母的形象、家庭的环境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深刻。俗话说“一床被条不盖两样的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父母的素质好,家风好,家庭环境和谐、规范,对孩子的影响就好。但有的家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个经常吵嘴打架的家庭、离婚的家庭就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伤害。一个自私自利的家庭就很难培养出一个大气的孩子。一个不讲卫生的家庭就很难培养出一个爱清洁的孩子。一个不讲诚信的父母就很难培养出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经常玩游戏、打麻将的父母就很难培养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一个不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朋友的父母,就很难与孩子形成亲子亲密的情感。一个有钱或有权的父母,如果放任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纨绔子弟。须知,钱再多买不了孩子的真本事;权再大也抓不住孩子的良心道德。我们在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反思一下我们这个家庭的情况,反思一下我们这个做父母的形象。

上述“六种状况”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存在。我们可以对照比较,只要有其中的一种,都要引起重视。家长学校通过教师的辅导和家长的相互交流,可以寻找到改善这些状况的办法。为了搞好家庭教育,我们应当增强自觉性,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努力提高家教水平,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我们的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一手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手抓对家长的培训。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家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努力落实。我们学校和家庭,我们关工委都要为抓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和谐兴旺,让我们的国家长远发展,永远强大!

(望江县教育局关工委  刘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