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青少年必须吃苦才能成才 迎江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教育报告团团长 江辅洲
【时间:2016-07-10】【阅读:2674次】
青少年必须吃苦才能成才
迎江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教育报告团团长 江辅洲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它不仅要求青少年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方面充分发展,更要求他们在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等得到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们小小年纪就动辙挥霍千万骄奢跋扈,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少青少年心理抑郁问题严重,在高考、中考前甚至大学期间令人震惊地选择轻生,这些现象都暴露出我们教育的某些缺失。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富裕了,反而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了吃苦耐劳精神,而吃苦教育应是青少年成才非常必要的一环。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八五后、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没有经历父辈们那种劳动创业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且近年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偏差,又剥夺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锤炼品质、磨砺意志的机会。再加上当今社会一些“时尚文化”的影响,也助长了当代青少年的浮躁。很多青少年几乎没有干过家务活,更不用说吃过什么苦头了。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一大群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孩子、娇孩子。这些孩子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经调查,大学教师普遍认为,现阶段的中国青少年在获取知识的能力上不差,但在意志品质、生存意识、竞争能力和面对逆境的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上,相对比较薄弱。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
缺乏吃苦精神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享乐主义偏移,片面关注物质价值的满足,淡化精神价值需求,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追求享受,导致对家庭、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这一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今天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面貌和命运,因此青少年吃苦教育问题,确实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吃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吃苦精神培养是青少年立身、成功的需要。
任何高超的技能都是长期艰苦训练的结果,无论是生产技能、实践能力,还是科学文化知识,都要通过刻苦地学习与实践才能获得。个人立志愈高,愈勤奋,他们的才智能力发展就愈充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与艰难。关键是要培养自身战胜艰难的意志和品质,无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不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没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都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如马克思、居里夫人、李时珍、陈景润等。一生有1100多种发明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培养吃苦精神,是青少年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是青少年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吃苦精神培养是青少年改变自身现状的需要。
现在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造成心理素质脆弱,害怕困难,受不了委屈,生活中的顺利或家庭的宠爱养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拈轻不能负重,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依赖心理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差。懒惰,不劳而获思想严重,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越家庭经济条件。就业时不切实际,以舒适、轻闲、工资高、体面作为择业的标准,不愿下基层,艰苦创业的意识差,眼高手低,既想活得高贵,又不愿脚踏实地。殊不知,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先伏下身子练好本领,正如俗语所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战国时期的苏秦,青年时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捞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没有能说得动列国的君主,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家里的人看到他穿着破衣服,趿拉着草鞋,挑着个铺盖卷,像条丧家之犬那样回家来,知道他在外面没有混出个名堂,就都不理睬他。妻子关上房门不让他进去睡觉,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骂他没有出息。苏秦处在这种逆境之中,开始只是伤心落泪,过后才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所以出去游说难以成功。从此他就发愤用功,每天读书到深夜。实在困倦极了,就想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来,那就是在梁上挂一根绳子,松松地套在头上,打瞌睡时,头一下垂,绳子绷紧,就吓醒了;如果神智还不清醒,还发困,就再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觉到痛,神智清醒了,就继续读书。他这种在肉体上折磨自己的办法虽然并不高明,是一种笨法子,但在苏秦来说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采用的,为的是激励自己用功读书。他就是用这种笨法子硬逼着自己读了许多书,增长了学识和才干。后来他又一次出门去周游列国,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如簧之舌,说动了燕昭王,帮助燕国联合了韩、赵、魏、楚、秦等国,用反间计打败了齐国。苏秦在逆境中奋起用功,终于学有所成的故事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三)吃苦精神培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美德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和悬梁刺股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我们的祖先对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等等。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以自己勤劳节俭,埋头苦干,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并历经劫难而不衰。
汉朝的匡衡,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终于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所谓“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办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意思是说,匡衡是十分熟悉《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一定会使人听了高高兴兴。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后让他当了丞相。匡衡在艰难的环境中发愤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太穷,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长大一点儿以后,就辞别母亲,到外地去读书。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夜不停地加倍用功。冬夜很长,读书读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米,不能每餐都吃干饭,就餐餐都吃粥。他每天用一把米煮成很稠的粥,等粥冷下来凝结成块时,用筷子在中间划个十字,把粥分为四块,早上、中午、晚上和半夜里,各吃一块充饥。他买不起菜,就去田野里采点野菜,用盐腌了,切成几段,每次吃一段。这种艰苦的生活,别人很难熬得下去,范仲淹却咬着牙忍受。范仲淹用孟子“天将降大任”的那段话来激励自己,把它抄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准备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做了官。他把母亲接回来奉养,并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日里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吃两碗以上的荤菜,穿的衣服都由妻子亲自缝制。他把钱节省下来,资助像自己早年一样的穷孩子。范仲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两句话说:一个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不是身处逆境,经过艰苦奋斗而成才的人,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也一定体会不了做人应该具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像范仲淹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而成才的人,永远是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所应该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8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吃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传统美德和历史传承,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我们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固有民族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精神内驱力,当代青少年有必要更有义务将之发扬光大。
(四)吃苦精神培养是青少年完成祖国建设大业的需要。
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现在的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和曲折,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只有用吃苦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立足于实实在在的行动,立足于兢兢业业的工作,立足于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当代青少年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优秀的意志品质为祖国建设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青少年吃苦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青少年吃苦精神的培养,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进行吃苦精神培养。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是人最重要的“定向系统”和强大的“动力系统”,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团结凝聚力的源泉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所在。奥斯特洛夫斯基曾把理想比喻为人心灵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当然就会有奋发进取的巨大动力,它会促进人自觉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才会站得更高,眼界更宽,心胸更开阔,个人名利就会看得更淡,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抗得住诱惑,在艰巨的事业中,才会具有顽强的斗志。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吃苦精神教育的基础和的前提,当前要教育青少年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开展吃苦精神培养。
吃苦精神是一种认识,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素质。有些人虽然具有正确的观念,也去吃苦,但他却没有这种客观的能力。有的人经受大的困难而觉得很平常,能应付自如;而有的人仅遇到一丁点的艰难,也努力去克服,但就是克服不了,这反映的就是这种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吃苦精神,要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渠道,按素质教育的规律来培养和提高。
(三)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吃苦精神培养。
进行吃苦教育,仅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吃苦精神的实质,要教育青少年扎根实践,学校、家长还要创设青少年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遇与条件。通过实践体验,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等思想品质,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激发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锤炼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提高吃苦奋斗行为的自觉性,提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进行吃苦精神培养。
青少年吃苦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有机协调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吃苦精神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应注意的是,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和家庭的实际,随时掌握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互相交换学生的情况,给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和指导,使双方教育协调一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配合的好,能使学校教育得到巩固和强化,否则,尽管学校严格要求,而家庭却变相助长学生奢侈浪费、贪图安逸,就收不到好的效果。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社会更应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培养条件,要特别注意净化社会环境,如影视网络等媒体环境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适当吃一些苦,一定有益于他们成功成才。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 “吃苦教育” 、“磨难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实质上就是铸造我们民族的未来。希望家庭、学校、社会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当代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