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家风是立德强国的基本元素 迎江区教育报告团副团长 童建方
【时间:2016-08-07】【阅读:3412次】
家风是立德强国的基本元素
迎江区教育报告团副团长 童建方
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人生光阴若白驹过隙。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美德,融入语言,汇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翻开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画卷,中国人追求的家风是一种魂,那就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祖祖辈辈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柱,那就是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德。中国有四亿个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人的家。每个家在中华美德的熏陶下,呈现出自己的家风。家风是中华美德的具体体现,家风是立德强国的基本元素。
家风是无形财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铸就了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道德品质,爱国爱家爱人民是老祖宗传下的中华美德之精华。观察一个家庭有无资产,并非庄园屋宇,而是看这家的家风怎样、门风如何?子孙们厚不厚道,能否遵照孔子教诲:“君子怀德,而小人怀土”。宋朝杨家将一门忠烈,名彪千古;岳母刺字,教育孩子永远精忠报国,流芳百世。抗日英雄邓世昌面对强大的倭寇,毅然高喊:“舰在我在,舰沉我亡,誓死与鬼子血战到底”!少年英雄赵一曼在鬼子的铡刀前毅然高呼“打倒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万岁”。
家风最大的传承就是爱自己的祖国。2012年,20国集团峰会在在墨西哥召开,为方便各国领导人合影,主办国在地上放了张小型各国国旗贴,合影后大家都无察觉地踩在小国旗贴上,只有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小心捡起了在地上中国国旗贴,细心包藏好。胡锦涛主席这一小动作受到世界各国领袖的高度赞扬,爱国无大事小事之分,爱国不分大人小孩,爱国不分普通老百姓或者是大人物。当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把爱国放在一切之首,重中之重,因为爱党爱国爱人民是千秋万代家风的永恒不变主题。
家风,简单两个字,却足以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殷实的家底,是无形的财富。好家风犹如生命里的春风,把阳光和温暖带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积月累,凝聚精华,孕育出人生的美丽和精彩,构筑起家庭的精神家园。家风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建设、传承和弘扬好的家风有着多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既是个体生理生命的成长之地,又是个体文化生命的养成之所;既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又是联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整体性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良好家风的基本社会功能,在于能以个人修身为起点,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地。因此,家风必然向政风、民风延伸和辐射,成为影响乃至决定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清末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的彭玉麟,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显官要职,终其一生皆能保持名节不朽,对于子女也严以要求,教育其戒骄奢、学刻苦,树立了良好家风。彭玉麟一生六辞显官,将7年间所得养廉银二万一千五百余两,分文不取,全数上交国库充作军饷。得知儿子修葺旧屋花费不少时,彭玉麟“谕子”书中写道:“以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庐舍被焚,归无足蔽风雨者,官员亦多贫乏,兵丁欠缺粮饷……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还曾劝诫儿子“习勤保家声”:“今后当痛自改悔,锐志向学,慎勿享馀荫,以为衣食饱暖无所忧,便学走马王孙故态,盖自堕落之不足,而堕落其家风也。”
立规立诫 精神相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在家风中传承个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许多家风、家训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家风具有基础性地位,往往成为构筑个人精神品格的第一块基石。家风的熏陶和濡染对于个人形成稳定而成熟的价值取向、人格品德、情感意志、生活态度等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像“岳母刺字”等美德故事和《朱子治家格言》等传统典籍所显示的,为人生确定基本方向和底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也塑造了范仲淹儿子为人为官的优秀品质。儿子范纯仁性情平易宽简,不以声色强加于人;正义所在,则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后官至宰相,一生秉持“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德行操守。史书评价范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
良好的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注重德行、培育德行的高度规范人的行为举止,把“做有德君子”作为对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基本要求:
1、划定行为底线。正家风应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流传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无论居家还是处事,不做有损人格、辱没祖宗的事,成为人们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底线要求。
为了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曾定下“十条家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便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规矩: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2、发挥表率作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家庭或家族核心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是良好家风得以形成的前提。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闻天一贯奉行的原则。无论身居何位,他从不为自己和家属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因公配有汽车上下班,但他从不允许子女“沾光”。儿子张虹生趁父亲上班前爬上车,赖着不下来,以为这样能让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车。谁知父亲一点也不妥协,他干脆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地。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车。
3、成员普遍践履。家庭或家族核心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形成良好家风固然重要,但良好家风的巩固、传承和发扬光大则依靠家庭或家族成员都能践行。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践行家风 修身立德
家,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成为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体。穿越治乱兴替的历史风烟,多少盛世繁华只留下“而今安在哉”的感慨,而家风传统却延绵不衰,给予一代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浙江钱家自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开始,一个家族绵延1000多年,尤其在近代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众多精英人物,见证着家风传承的力量。晚清曾国藩被誉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生活简朴、勤政自律,得益于“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教熏陶。
1、淡泊名利的修养。诸葛亮《诫子书》在当时就体现了去奢华存淡泊、宁静致远的家风。赵普告诫子孙淡泊名利:“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逾分。固当以身许国,私家之事,吾无预焉。”范仲淹教育子孙为官要清新淡泊,清清白白地立于人前。他在《告诸子及弟侄》中说:“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当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
焦裕禄临终前嘱托妻子道:“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丈夫的遗训,也是焦家的家规。从32岁失去丈夫,拉扯着6个孩子、侍奉着两位老人,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说出个天来也不行”。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如今,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共有27人,第三代10个孩子中,有一半在打工或待业,谁也没有搞特殊化。
2、清廉公正的家风教育。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留下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欧阳修的母亲告诫他说:“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朱熹也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毛泽东要求子女树立平民品行:“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习仲勋始终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习仲勋始终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红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风,既能惠及一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焦裕禄、谷文昌等党的先锋模范一生清正廉洁,严管家人,铸就了共产党员的高洁品行和卓异操守,培育了好的家风。“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领导干部只有一心为民,才会赢得清名。同时,领导干部还须随时看好手中的权,时时管好身边的人,莫让清名成恶名。家风是作风的臂膀。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只能为民办事,而不是身边人招摇撞骗、为非作歹的旗号,更不是亲属谋取好处、捞取油水的工具。家风不属于私域,更不是老人“托管”的小事、家属“自管”的私事。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家风与作风犹如并蒂之花,互相映衬、相映生辉。领导干部手执权力重器,自当从家庭做起,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苏荣一人当官全家捞钱,上演“全家腐”;周本顺“家风败坏”,对亲属放任纵容……这些领导干部最终“祸起萧墙”,问题往往肇始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良好家风是人生幸福生活的“第一组密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据统计,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中,约四成与其家庭成员有关;2015年被查处通报的34名中管干部,超六成违纪涉及亲属。
清名在外 泽荫后人
立下家规家训,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风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党的优秀干部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家风是人格的镜子,亦堪称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时代的使命,亦是你我的职责。家风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斯人已去,家风犹存”。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人留下的好家风代代相传,恪守家规的后人们,不伸手,不特殊,诚实劳动,自食其力,个个努力做一名好公民、好党员、好干部,广受称赞。今年76高龄的谢传为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首届中国当代百名杰出艺术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的家风,1963年部队掀起学生雷锋高潮;他带领全班爱岗敬业,安全行车,节约油料,技术比武成绩优异,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先进个人和技能手。2004年10月“安徽日报”记者汪睿报道:岳西店前女大学生赵玉的父亲是农民、母亲是残疾,17岁的弟弟患病无线治疗,她将弟弟带到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给弟弟治病,他看了报道后,就找了一些朋友为她募捐。他首先拿出人民币200元,一周后募得善款2080元,寄去后回信十分感激,但是还提到手术费还差一点。他与爱人协商,从紧张的生活中又拿出200元,终于帮助赵玉同学度过了难关,使她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之梦,实现了给弟弟治好的心愿。自2008年他担任迎江区关工报告团成员、华中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将青少年教育视为终身不可推辞的责任。不计报酬地传承着道德和国粹“书法艺术”,任劳任怨与辖区“五老”人员,走街穿巷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想办法,动脑筋,做文章,受到省、市、区关工委领导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誉。被中国关工网,中国火炬、中国老年报、安徽关工网、安庆电视台、安庆电台、安庆电视报数十次报道。华中街道关工委先后被省、市、区授予先进单位,七名“五老”人员荣获先进个人,他也被市区关工委授予先进工作者。去年他家“双喜临门”,外甥谢赟、孙子谢恩诚分别给安徽工业大学网络工程系、巢湖学院生物工程系录取。临开学前,谢传为在自家“芸阁堂”书斋,写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条幅,与妻子丁秋芳共同勉励孩子:“用良好的家风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家风也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家风就是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家风建设需要补齐短板。
家风建设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是其清廉为官的一道屏障,也是避免自己与家人被“围猎”的重要法宝.是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每一个领导干部家风正,每一个共产党员家风正,党风必正,政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实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能胜利在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胜利在望。
联系地址:迎江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