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呵护生态,育德育人 ——浅谈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14-09-05】【阅读:2760次】
呵护生态,育德育人
——浅谈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查林英
迎江区双莲寺小学
【论文摘要】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需要国人树立生态道德观,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从未成年人抓起,让学生感知自然,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从而热爱自然。学校教育中应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活化形式,有效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呵护生态。
【关键词】生态道德 教育 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何为生态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认为:生态文明是个现代文明概念,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这样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让国民具有高度生态文明观,则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对有限资源的攫取,生态环境全面恶化。保护生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已迫在眉睫。提高全民思想道德认识,让每个国民深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己任。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从未成年人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小学阶段,孩子们天真无邪,犹如一张白纸,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引,才能勾画出他们美丽的人生蓝图。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笔,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在此,我对如何开展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做些浅薄的探讨。
一、走进自然,感受美好。
大自然是美丽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经常组织孩子或发动家长带孩子到公园、野外去踏青散步,看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相互融合,听花儿吐香、竹笋拔节,鸟儿在枝头欢唱。春游和秋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看春天里的绿野,万物勃发,听农民播种时的欢笑声、田间的蛙鸣、草丛里虫儿的呢哝;看秋天里丰收的金黄,听稻浪随风起伏的哗哗声、果园里的果实点头轻触声、大雁南飞途中清脆的召唤鸣叫声。
我们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看青山巍巍,绿树成荫,飞泉如带,朝霞似锦,以及水天一色的辽阔江河,了解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等人类的邻居,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
孩子们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着美轮美奂的景色,仔细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身心就会受到熏陶,由此从内心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体会生态平衡带给人类的愉悦。
二、“触目”,更要“触心”。
我们都知道,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是有着紧密的关联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恩格斯曾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就是最好的例证,恩格斯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过度地向自然攫取,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这就要求我们,在带给学生“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实地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还真如书本上的如诗如画吗?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沙尘暴,雾霾,泥石流,蓝藻暴发……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啊!耳闻不如一见,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觉得美是一种享受,那么身处被破坏了的环境中呢?我觉得不但让孩子体验自然的美,也应该让孩子见识环境被破坏,生态遭失衡的可怕一面。成人可以带孩子实地参观恶劣的环境,或从媒体上了解目前野生动植物遭迫害的情况,让孩子在从内心去维护保护生态平衡。一次思品课上,有个同学说:“我奶奶家旁边有条小河,水脏死了,小鸭不敢下水,鱼儿虾儿都没有了。奶奶说以前小河的水清亮清亮的,村子的人都在喝那儿的水。”还有的孩子说,每到放假,爸爸都会带他回山里老家住几天,因为那儿的空气好。
是什么让天空失去了蔚蓝?为什么大地母亲总在呜咽?是因为我们人类没有尊重自然规律,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呀!而这种破坏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伤害了自然,何尝不是在伤害人类自身?人类今天向大自然伸出黑手,大自然明天就会向人类伸出魔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教育,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孩子热爱自然,更要关注自然。“触目”,才能“触心”,从而让其从小养成忧患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
三、注重渗透,潜移默化。
培养孩子的生态道德,要让孩子深切感知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大多以学校各学科的学习为主。因此,培养孩子的生态道德,要渗透各门学科教育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等。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用“幻想”造句。一个孩子说:我幻想着能回到白垩纪时代,能亲眼看看恐龙,我还要坐在它的背上。有同学不置可否,马上争辩,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恐龙。抓住这个契机,我告诉孩子们,恐龙是有的,只是因为地球环境的变化,让它们无法生存,所以灭绝了。现在也有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由于人们掠夺了它们的家园,甚至有人以吃食山珍海味为乐、为了赚钱出售它们的皮毛等,不惜捕杀它们,造成一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我们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它们了。贝贝说:“我知道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涛涛说:“那天奶奶要买青蛙给我吃,我说不要,因为青蛙是益虫,我们要爱护它,奶奶就没买了。”我表扬他说:“你做得对,青蛙帮庄稼捉害虫,没有青蛙,害虫就会吃掉庄稼,那我们就收获不到粮食。我们应该爱护小动物。”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排了节目黄梅戏《我爱长江白鳍豚》,我们班一个参加表演的同学哭着对我说,白鳍豚只剩下十几条了,真的吗?我说:“是真的,那你说怎么办?”她坚定地说:“我们应该保护长江白鳍豚,那么可爱的野生动物消失了,多可惜啊!”后来这个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我想,孩子们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应该加深了对白鳍豚的印象,激发对野生动物的关爱之情吧!其实,各学科都应挖掘教材,根据本学科特点,自觉、有效地渗透生态教育。
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和不断渗透,孩子们终会明白,人是依赖自然生存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是密切的;破坏了自然,就失去了生态平衡。人人都该行动起来,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植物,这种教育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爱心,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
四、发掘资源,活化形式。
(1)利用多媒体,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们受其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现实生活中对野生动植物比较生疏,野生动物也只是在动物园里见过。孩子们或许对它们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仅凭听别人说,是无法激起他们内心深层的怜悯之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以直观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认知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孩子们看到了,了解了,才会引发爱护动植物的内需。
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可是语文课本上只有两幅插图,几段平淡的文字,孩子们仅凭两幅图片和语言描述是不足以产生对熊猫的兴趣和全面了解。于是,我制作了多张幻灯片,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生活习性,完全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赞叹:“好可爱啊!”整堂课,学习气氛浓厚,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大熊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直观的多媒体模式胜于枯燥的说教。还例如,二年级有篇课文《杨树之歌》,同学们并不认识大叶杨,我出示多媒体,让他们认识,这种植物为落叶乔木,树形高大、广阔、美观,树干灰白、端直,生命力强,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得到广泛种植,是绿化及制造用料的好树种。学生认识了并喜欢上大叶杨,乐于把自己当成大叶杨,创编出生动的诗歌,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
课外,我鼓励同学们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孩子们非常喜欢看,还时不时地在班上互相讨论各自看到的内容,说着自己喜欢的动物,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天,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活熊取胆”的事吗?我还真不知道,回家在电脑上搜索视频,才知道某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将黑熊囚禁在铁笼里,用一根胶管插入熊的胆囊,随用随取。这种管子最容易引起伤口流脓感染,一旦感染,黑熊基本上就救不活了。于是它们被穿上“铁马甲”,以让爪子够不到伤口,黑熊痛苦地存活,奄奄一息,绝大部分的熊因为取胆汁染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但那些人还不放过它们。还有的熊为了让孩子不遭受同样的厄运,竟将自己的孩子杀死。我无语叹息。生命都是平等的,为了人类的健康就去剥夺动物的生命?何况熊胆的疗效是非常普通,甚至不如其他的药物。
细数起来,森林被砍伐,珍稀动物被猎杀,人类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破坏、伤害让人蹙眉。是什么让人如此无视它们的生存权力?我想,还是由于人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2)多读课外书,开拓视野。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让孩子多读关于自然生态类的书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我曾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动物植物版),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还有动物类小说,例如《小鹿斑比》,金曾豪的《丛林猞猁》,牧铃的《艰难的归程》等等,这些书都向孩子们展示了自然的面貌,动物们的内心世界、传奇的色彩以及在生态失衡的自然界中生存的艰难。孩子在书中去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特征、生态习性,从而更愿意去亲近它们,感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感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五、亲身实践,共同呵护。
实践出真知。学生从课堂上,课外书上,媒体上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知识,教师和家长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就如拾起一片废纸,你就是在保护环境;不摘一片树叶,你就爱护了树木;救助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就爱护了动物。我们学校已申办成为安庆市唯一一所湿地保护教育基地。每到植树节时,我们就会联系植物园,带学生到植物园去种一棵树,并鼓励学生经常回来照看自己种的树,看着它成长,体验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的喜悦。
我们学校师生还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菜籽湖湿地的常客和卫士。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关注生态、热爱生命的意识。在菜籽湖湿地保护区,同学们看到了宛若世外桃源的湿地风光,这儿的水格外干净,各种越冬的鸟儿(内含世界上都罕有的珍稀水禽白头鹤、东方白鹤等)在此栖息,各种具有湿地特征的植被。同学们在专家的介绍下,知道了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拥有众多野生动物资源。他们纷纷被吸引住了,一个个架起望远镜,仔细观察,议论纷纷,似乎自己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卫士。在讨论如何保护湿地时 ,他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临走时,将自己的垃圾装进袋子里,切实体现了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以上是我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些观点和做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建立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亲密情感。同时也了解现代社会由于一些人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植物的乱砍乱伐,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杀,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受到破坏。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保护动植物的责任心,真正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生态道德教育从未成年人抓起,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