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14-09-05】【阅读:3106次】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者:陈秀骏
作者单位:迎江区双莲寺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可行。本文从生态道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迫切需要,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赋予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重任两个方面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迫切需要
1、生态道德教育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属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范畴,是新课标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整套、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其中,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下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2、生态道德教育能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纵观以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总是单单围绕教科书打转,“课堂”与“生活”几乎隔阂,“学习”与“实践”经常脱节,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能使新世纪的接班人适应时代与国家发展的需求?
自从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效开展包括生态道德教育为内容的实践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崭新的命题。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们都有意无意地挖掘着语文课本中的环保、生态等概念和内涵,体现出生态道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依赖关系。
所以,无论从生态道德的含义还是从小学语文新课标来看,生态道德教育都应当作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进入小学校园。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赋予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重任
新时期,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前苏联生态伦理学者佩德里茨金说:“小时候没有养成对自然界的道德态度的人,长大成为生产者时,再为他进行的为时已晚的职业道德培养的诸多努力已是无济于事了。”所以,对学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处于一种混沌的初始状态,是情感培养与行为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现在就为环境保护作贡献,还可以通过他们去影响他们的父母和周围人群。
1、生态道德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
在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工具性),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①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内核,在现代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何显现,生态道德教育为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并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新的亮点。
2、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小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
生态道德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普遍薄弱,具体表现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身边的浅层的环境问题,而对诸如野生动物植物保护、耕地减少、荒漠化等深层的生态问题知之甚少,并且没有形成深刻的忧患意识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对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深刻地警示我们,未来的人才必是全面发展的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要具有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生态道德的文明将是未来人类文明的根本追求和价值取向。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1、在课文研读中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下同)图文并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教材的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其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文、插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四节文字都采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居住在老树上的小鸟,问小鸟的歌唱,最后问老树爷爷知道的童话和故事。一层一层地不断追问,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了人与树、人与小鸟、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自然相融的景象。优美的文字和插图中那慈祥的老树形象、小鸟家族幸福美满的生活景象,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不难相信,这些都会在学生的诵读和欣赏中得以彰显,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良好的生态意识的熏陶和教育。
此类课文分布在小学语文课本的各个学段,不再列举。
2、在问题探讨中领悟
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生态问题,将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安排了《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集中突出了资源、环境、生态等内容。在教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宇航员说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展开讨论,思考宇航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从而领悟到人类破坏地球生态的丑行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创伤,对我们的“子孙后代”的产生的惊人影响。
3、在综合活动中实践
语文课堂不仅在课内,生态道德教育也不能仅限于课内,应主动向课外延伸。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他的学说,至今仍然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应当珍惜和借鉴的。
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来看,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态道德的实践,将是对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小学语文教材在不同的学段呈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次数和内容均不同,新课标“综合性学习”中明确提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语文教师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时,应不失时机地将自然、生态方面的活动内容安排在计划之中。比如在五年级第十单元“语文天地”的综合活动中,就安排了学生“走进大自然,倾听家园的呼唤”综合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情感的直观体验。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地球日、环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的宣传活动,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环境保护工作做起,努力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践履生态道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所为,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元素,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天地里焕发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