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贴心话儿 > 关工工作调查与思考

不要让网络游戏的“电子鸦片”使孩子“中毒”

【时间:2018-02-24】【阅读:3112次】

        不要让网络游戏的电子鸦片使孩子“中毒”

童建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然而,青少年沉迷网络,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忧虑,严重者整日沉溺在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到了分不清现实世界的程度,逐渐让网络游戏的电子鸦片慢性“毒”。“人之初,性本善"。这些青少年,曾经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来自哪里呢?大量的事实证明:“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一)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互联网络的普及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了超乎想象的便利,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网络却与青少年犯罪紧密联系在一起,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泛滥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既是奇异世界的入口,但也隐藏着很多灰色角落、危险区域。据有关部门统计: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网络而导致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等现象,使网络空间成为未成年人的新“误区”, 使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受害者。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已由原来的波浪式上升转为直线上升,在比例上已占到罪犯总人数34.71%。从迎江区法院刑事庭审结的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80%与网络有关。

“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是很令人忧虑的,他们是“看着大片、玩着芯片、吃着薯片”长大的一代,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近年来,手机网络游戏几乎占据了不少未成年人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 他们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玩游戏,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要玩上一个半小时,晚上放学拿起手机能一直玩到午夜,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游戏的玩法以竞技对战为主,玩家之间可以组队进行对战。该游戏占据了不少手机游戏市场,而且玩家年龄跨度很大,从五六岁的低龄儿童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在玩。当下,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却给不少家庭带来许多烦恼。放学放假孩子在家就一头扎入电脑,吃饭不喊上三五遍根本不会动身。在寒暑假时候,孩子更有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和空间,经常夜不归宿,去网吧通宵打游戏。根据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12,我国青少年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这其中,还有一个数据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那就是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安徽、重庆、四川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也占1.1%。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不良信息依然充斥网络。

                         (二)

  要把田地里的杂草除干净,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国家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发挥了监护人的作用,仅仅意味着国家划出了底线,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家长、学校以及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应尽的义务。比如引起巨大争议的网络游戏,提供者不能将青少年视为商业资源,而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学校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专业机构,它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和家长同等,甚至比家长更重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在党和政府组织机构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教育也涉及到教育、团委、妇联、文化、科协、体育、司法、公安、法院、文明办、综治办、未保委、社教委,儿童妇女委等十多个部门。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区是依托,通过学校抓学期、社区抓假期、学校向家长提要求,求得相互呼应,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青少年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合青少年特点,与时代同步,与青少年同心。在网络保护的意义上,青少年不仅是“国家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应该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部分。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培养他们网络素养,离不开成年人以身作则。客观地说,沉迷网络并不仅仅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很多成年人都要被送去“戒网瘾”,更何况自控力远不成熟的青少年。不能简单认为把青少年身边的网线拔掉,就能保证他们恢复正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沉迷虚拟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现实世界的缺位。那些痛斥孩子深陷“网瘾”的父母,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人人低头玩手机的家庭餐桌,又怎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大餐?就此而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提高网络素养,捍卫现实的边界和人际的温度,不要让网络劫持了我们的生活。  

                       (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染缸"。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萌生奋发向上的土壤,积极培养孩子观察生活、体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识。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应是人情的冷漠,物质的富足激发的不应是感情的贫瘠。不让爱的“背影”踽踽独行,就需要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击破心中的“壁垒”,找寻失去的感动。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基础作用。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增强“免疫力”,离不开成年人以身作则。父母就是主导家庭教养的“教主”。监护人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学校必须将应试教育转为兴趣、快乐、幸福教育,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时光与世界温柔以待。我们要利用学校的导教、导向、导行功能,结合社区家庭的教育、实践、发展、监督、协调功能,使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从形式到内容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利用网络的正面效应,使三者相互有机渗透,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四)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教育在每一个时代,总有最鲜明的注角。从成长的角度,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曲折、有迷茫,偶尔也有歧路。互联网的存在,能让孩子们看见超出现实的更多风景,也让成长更像一场陷入泥潭的冒险。帮助他们顺利走出这片泥潭,走向宽阔光明的人生道路乃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重视青少年就是重视未来。塑造青少年才能塑造未来,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让孩子走出网络负面影响的阴影,把青少年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青少年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