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荟萃 > 工作交流

“关工”路上不停步 助推“三农”二十年 ——潜山市农委关工委科技兴农活动回眸

【时间:2018-12-19】【阅读:1718次】

                                              (1998~2018年)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潜山市农委关工委的老同志深情回顾改革开放中的关心下一代工作。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事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今天。

       

       潜山市农委关工委是1998年建立的,在改革大潮中一直前行。

       二十年来,我们在市关工委的直接指导下,在市农委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发挥“五老”优势,团结中青年科技人员,围绕科技兴农主题,践行“指导、推动、协调、配合”八字方针,拾遗补缺,助推“三农”发展,力求做到“急党政之所急,想青少年之所想,尽关工委之所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坚定一个信念

        二十年前,当县农委关工委成立之时,我们这些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就应邀加入了关心下一代队伍。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关系到农村青年创业、经济繁荣的大事。老同志们既然参加了关工队伍,就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求回报,发挥余热,坚定信心地走下去。二十年来,这们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围绕农委工作的大局,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不顾年事渐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与农民在一起,关爱农村青年的成长。关工队伍一直稳定,不离不散,工作有序,长盛不衰。随着时间的延续,一些老“关工”,也从当年的60岁左右走到今天的80岁上下了。农委关工委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关工”先进集体,一些成员曾被评为省、市、县“关工”先进个人,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凝聚三股力量

        根据上级关于“关工委是以老同志为主体,有在职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群众性工作组织”的精神,我委在县(市)农委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凝聚了三股力量。

       一是发挥“五老”优势。二十年来,我委多方动员,吸收了退下来的老领导、老专家共计8人参加到关工委中来,其中有高级农艺师6人。他们不仅具有一定政治优势、威望优势和经验优势,而且在参加“关工”队伍后,一干就是十多年至二十年,体现了老同志忠贞不二、全心全意的执着精神。他们无私奉献、甘当配角,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地工作着。这是我委“关工”长期稳定,历久弥坚的基本保证。

       二是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关工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采取一些特殊的形式,聘请农委在职的专业骨干,参加到县关工委的“科技报告团”成员23人,“农村青年科技创业辅导员”10人,他们都是有关专业的领班人,拥有正、副高级职称,年龄50岁上下,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把他们吸收进来,不仅扩大了关工队伍,也为他们献身关工事业搭建了平台。

       三是同其他涉农部门联动。关工委的“三农”工作,不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还要同有关事业单位联手互动。在关爱留守儿童、生态环保教育与治理、青年创业技能培训、助学助困助残等方面,我委同县直涉农部门和有关乡镇都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助推农村振兴发力。

       

        办好四件实事

        关工委工作,与在职部门工作不同,老同志既无权也无钱,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关工委只有紧紧依靠所在部门的领导,充当帮手,主动作为,找准切入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农委工作而言,科技兴农是一项主要任务,关工委也就应该在科技兴农上做文章,用好自己的优势,助推三农的发展。我们主要做了四件实事:

        一是调查研究。老同志搞调研,能发挥自己的智力、经验优势,协助领导了解实情,建言献策。五年前,鉴于土地流转的深入,农村出现了不少种粮大户。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我们和县关工委组成调查组,深入6个乡镇8个种粮大户,开展专项调查。历时两个月,写成《种粮大户的喜与忧》一文,呈报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文中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有序流转,农技推广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县政府就有关问题做了研究,省农委在《安徽农村通讯》上全文刊登。

        2004年春,根据市、县关工委的部署,我委在对农业部门发挥“五老”作用,开展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撰写了《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调查报告,参加安庆市“关工杯”征文竞赛获一等奖,并在省“关工”大会上交流发言,后又被北京新闻中心收入《共和国建国55周年文献汇编》一书。

         象这样的调研活动,年年都要开展。就“三农”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50多篇。如《科技兴农  育人为本》(1988)、《请多多关心农技站科技人员》(1999)、《五年电脑培训  造就农村新人》(2000)、《黄泥镇关爱“留守孩子”的做法》(2005)、《关于金桥青年农民工培训和派遣的调查》(2006)、《十户农业专业户的调查》(2008)、《培育农机手  加速农机化》(2009)、《让青工同民营企业共成长》(2012)、《“菜篮子”的变化》(2017)等。这些调查报告,有的是向上级关工委汇报,有的是向市、县政府呼吁,有的在各级报刊上刊登,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二是开展培训。对关心下一代来说,育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频繁,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迫切,我们顺应这一形势,始终以青年农民为对象,把科技培训放在首位,紧抓不放。多年来,我们以“五老”为主体,配合在职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形成合力,创新培训思路,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举办科技培训班或科技讲座;二是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科技;三是发放科技资料和“明白纸”;四是开展电化教育;五是及时提供信息。采取这些形式,我们配合农委所属培训机构,先后开展“青年创业科技培训”、“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跨世纪人才工程培训”等,共计培训120期,1.3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和“明白纸”1万多份;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科技知识80多场次。2004年春耕期间,黄铺镇凉亭村村干多次要求县农委派人下乡培训,当时正值落实中央支持粮食生产的新政策,农业科技人员十分繁忙,应接不暇,关工委得知情况后,立即主动配合,组织新老科技人员6人,前往该村开设两个课堂,分别讲授水稻、棉花、养猪、养鱼等实用技术,听众达120人。

        近几年来,为了助推科技扶贫,关工委又采取科技辅导员的做法,由农委选派骨干10人(其中退休科技人员6人),下乡与青年创业者和贫困户结对,每人联系5户,共计联系50户,精准扶持,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十八大以来,随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提出,我们加强同农广校和农委科教科合作,经常研究部署培训,并亲自参与听课,出现老中青共上一堂课的新气象。

        三是办示范点。办科技示范点,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是培养青年农民的又一形式。为加速推广超级稻,我委同县关工委鼎力协作,选定在梅城镇王湾村建立由袁隆平提供的新品种超级稻示范点,从2005年连续三年,由我委委员、高级农艺师占多根主持,镇农技站青年科技人员协助,示范面积每年百亩以上,最高亩产840千克,比普通田块亩增200千克,创潜山高产典型,被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任安庆市市长朱读稳和袁隆平助手罗孝和等领导及科技人员曾实地视察。那时,占老已逾七旬,仍然骑着自行车,顶烈日、战高温,深入田间,和青年农民在一起,指导育秧、栽培、施肥、管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后来他曾被评为省关工委科技兴农先进个人。

        

        我委还先后在王河镇洋荡圩、油坝乡崔仓、黄铺镇祥圣、源潭镇中心、余井镇平原、水吼镇下河、槎水镇万全、乐明、油坊等村选择专业大户,建立水稻、棉花、蚕桑、瓜蒌等示范点,分别由我委委员、高级农艺师汪界平、占多根、汪阳耕、王居里联系指导。

       四是互助互动。除了农委自身关工活动外,我们还着眼于“大三农”,同林业、水利部门在黄铺、源潭、油坝建立了“经汇”、“查冲”和“思迈”三个“青少年生态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同教育、人社、团、妇等部门,开展“农村青年教育的探讨和寻找青年创业之星”活动;同民营企业开展“青工教育”和“关爱贫困学子”等活动。这些,对拓展农村“关工”都富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委两位副主任徐敬宾、田方朝曾被卫康制药聘为“关工”顾问,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参与该企业捐资助学活动。每年高考学生录取后,年逾七旬的二老仍主动同该企业“爱心团队”一道,冒着酷暑,翻山越岭,深入走访贫困学子家庭,协助企业做好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二老还邀集在城一批老领导、老同志向卫康图书室捐赠图书,帮助青年工人开展读书活动。



                                                                      潜山市农业委员会关工委


                                                                                     2018年12月